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 ……此处隐藏6775个字……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喝”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学习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实践中感悟“乌鸦喝水”的过程,并用“渐渐”说句子。
2、学习本课的生字。
三、教学课时:1 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实验用品:装少许水的小口瓶子,碎石子。
2、电脑课件:乌鸦喝水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乌鸦)课文里就介绍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读了课文你就认识它了。
2、板书课题: 19.乌鸦喝水。
(二)小组合作,交流预习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组织同学给生字组词,并互编考题来识记生字的字形。
*.小组长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组员生字识记情况。
*.小组齐读。
2、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
*.甲同学带读生字并组词。
*.另三位同学出题考大家:本课偏旁相同的字是哪两个?做动作猜字、猜字谜等。
*.同组的4位同学开火车读课文或读最喜欢的段落。
*.同学们从音量、感情、音准、流利程度等几方面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细读课文,领悟课文的道理
1、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
2、逐段朗读,边读边悟。
( 1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句: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
*.请一生戴上头饰上台扮演这只小乌鸦做动作,全班齐读第一句。
*.问:乌鸦找到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小组活动:讨论一下如何把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用动作表演一下。
*.学生分头准备后在班内表演。
*.大家评议。
( 2 )请一个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问:乌鸦看到许多小石子,想出了什么办法?
*.教师用装着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演示乌鸦丢小石子的过程,学生观察过程并说出结果。
*.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
*.小结并教育学生遇事不要慌张,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乌鸦想出了这个办法后喝到水了吗?
*.(播放课件: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体会“渐渐”的意思并说一说,然后用“渐渐”说一句话。
*.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4、边欣赏课件边背诵课文。
(四)提升训练。
1、问:假如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想出办法。
2、学生分组讨论。
4、教师奖励“智慧星”。
《乌鸦喝水》二次跟进教学反思
马晓梅
如何以学生为本,构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运用电化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我在开课之前运用闪光动画软件把 “乌鸦喝水的过程” 制作成动画片。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2、培养求异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我在课末创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思考假如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议论纷纷,并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个多维的问题。同时我告诉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学到这样的课文时,要学会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自主实践,开展合作学习。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我们必须提倡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应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学生亲自动手把小石子投放到盛着半瓶水的瓶子里,并且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感悟水渐渐升高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