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此,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了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一起来学习吧!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好一个人的。
1、藤野先生
鲁迅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读准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绯荟芋梗咽诘剖畸诲瞥杳
解词:(16个)
烂熳:通常写作“烂漫”,这里是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斗,通“抖”。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模胡:即“模糊”,这里是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到了极点。 .
2、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想,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作者在东京都见到了什么?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1句话与哪句呼应?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高度赞扬藤野先生。
相识:外貌描写——学识渊博。
语言描写——和蔼、平易近人。
留级学生介绍——生活简朴。
相处:四件事
(1)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
(2)纠正血管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实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对比。
(6)看电影: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
相别:(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激励我去奋斗。。
(1)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
时时记起他。
珍藏他修改过的讲义。
挂上他的照相。
多写战斗的文章。
(2)“良心”指什么?
指爱国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3、回答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识渊博;和蔼、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善于诱导、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何处可以看出?
爱国。从离开东京;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弃医从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的“爱国青年”及看电影的事?
见的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对比;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原因。 这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经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记得“日暮里”,是因为作者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请概括出来。
时时记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暗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两遍,并牢记。
2、研讨与练习二。
附:如何写人?
不能只写一件事。
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典型材料。
在写人时,多用语言、动作等描写。
2、我的母亲
胡适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品质。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怎样写好一个人。
3、掌握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胡适,原名胡洪騂(xīng),字适之。学者,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士。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字词
(1)读准字音:绉(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词:(4个)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责罚:处罚。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广漠:广大空旷。
2、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表现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部分(13):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是怎样的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亲对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学。既慈祥又严格地管束我。(言传) ②母亲处理难事和矛盾(8——11)——
债主讨债: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温和的性格。(身教)
③“刚气”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影响)
(3)作者写了母亲对我的训导,却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你怎样理解?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是“身教”。它们共同表现了母亲是我的“恩师”。
3、理解语句的分寸感
见课后练习二。
4、学习写人
写事 写人
(1)写清六要素。 (1)不能只写一件事。
(2)重点写详经过。(2)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表现
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多用语言、动作等描
(3)在写经过时,要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写。
描写,突出事的意义。 (3)注意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2遍。
2、学习缩写(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教学要点
1、读课文,积累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词语:
(1)读音:掺和(chān)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词:(3个)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话题,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及其相关的事情。
半本书——同学情真。
父亲装订书——父子情深。
到崔家庄念书——大开眼界。
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考第二——父亲考我——半本书——要回另一半——父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
补叙读第一本书时的快乐。
几个读书人的命运——惦记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1)“第一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
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
文档为doc格式